2024-12-18
坐標:遼北鐵嶺市昌圖縣前雙井鎮(宇宙的盡頭、昌圖的大海上)
上篇文章敘述了農村飲用水源的演變過程,這回配套叨咕一下農村飲水器具的變化,回憶以來也挺有意思的。
清朝嘉慶年間(公元1796年至1821年)以前,前雙井地區是內蒙古科左后旗的牧場,居民為單一的蒙古族,他們在河岸搭蒙古包居住,飲用水直接取自河水,現用現取,用皮囊或者木桶運回蒙古包中。
嘉慶末年前雙井地區解禁放墾后,涌入了大量闖關東的漢族人口,他們在這里定居后鑿井取水,用扁擔和木桶把井水挑回家中,屋里一般購置陶罐或者陶缸來儲水,俗稱“水缸”。水缸上面配有木頭做的蓋子,防止屋頂的灰土掉進缸中。在清末和民國時期,水缸也是臨時避險(躲仇家、躲土匪)的場所。因為當時的房屋很低矮,門和窗戶又沒有玻璃,門是實心板門、窗戶是糊窗戶紙的,所以屋內光線很暗,人藏在水缸里頭憋氣貓在水下面從外面是看不到的。做飯或者洗臉用水時,用葫蘆瓢從缸中把水舀出來。喝水時,也是直接用葫蘆瓢喝生水。
水缸和葫蘆瓢水舀子
1952年抗美援朝戰爭期間,美國空軍在遼北投放細菌武器,昌圖隨即啟動了愛國衛生運動,提倡居民不喝生水,以免傳染疾病。
提倡不喝生水喝開水的宣傳畫
從此,前雙井居民在生活中開始改喝熱水或涼開水,就是用大鍋把水燒開,然后盛入熱水瓶中儲存。熱水瓶也由此成為居民家中必備之物,群眾稱為“暖壺”。當生產隊去大田里干活時,就用熱水瓶裝上開水,放在地頭,社員口渴時就到地頭來喝水。
初期的熱水瓶就是一個鍍銀的玻璃壺膽,外面罩上一個帶把的竹殼,膽口塞上一個木頭塞來保溫。壺膽很脆不禁磕碰,一旦打碎,就直接去供銷社再買一個新壺膽,裝進竹殼里繼續使用。我8歲的時候,有一次坐馬車跟著大人去地里秋收,干完活回家時,我姥爺趕車,走到屯子南頭某某家的門口,姥爺停了車,讓我把車上的熱水瓶給某某家還回去。那時候小啊,腦袋不轉個,我自己就抱著熱水瓶(鐵皮殼的)從馬車上跳了下來,結果落地時沒站住趴在了地上,只聽砰的一聲,壺膽就磕碎了,害得姥爺給人家賠了一個壺膽jinnianhui金年會首頁。
熱水瓶(暖壺)的進化過程,從左向右依次為竹殼、鐵殼、塑料、不銹鋼暖壺
20世紀60年代,隨著輕工業的發展進步,金屬器具廣泛走入前雙井大眾居民家庭:挑水用鐵皮水桶,舀水用鋁水舀子,燒水用大鍋或座在煤爐上的鋁茶壺,裝熱水用薄鐵皮或鋁殼的熱水瓶(頂部有一個圓柱形的鋁蓋,取下來可以當杯子用),在家里喝水用搪瓷杯,在戶外喝水用鋁軍用水壺。到20世紀80年代末,葫蘆瓢、竹殼熱水瓶基本消失。
20世紀60至90年代的主要飲水工具——煤爐茶壺和搪瓷缸
20世紀80年代,出現了塑料水舀子、塑料外殼熱水瓶、塑料桶,隨后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,又出現了不銹鋼水舀子、不銹鋼外殼熱水瓶。
水舀子進化過程,從左到右依次為鋁水舀子、白鐵水舀子、塑料水舀子、不銹鋼水舀子
20世紀90年代后期,使用聚合材料、帶軟把手的太空杯面世(最初的太空杯是半透明褐綠色的杯子),在學生群體中廣泛使用,迅速淘汰了學生手中的搪瓷水杯和軍用鋁水壺jinnianhui金年會首頁。
早期的太空杯
世紀之交,電“熱得快”迅速普及開來,可以直接在熱水瓶里燒開水,三四分鐘就能燒開,基本上取代了大鍋燒水和煤爐茶壺燒水。使用聚合材料的塑料桶得到居民青睞,取代了鐵皮水桶。
2000年左右大出風頭的熱得快
2005年左右,玻璃真空杯、金屬真空杯盛行,分別成為室內、室外的主要飲水工具,至此搪瓷水杯被徹底淘汰。
2005年左右開始流行的真空水杯
2010年后,前雙井居民廣泛使用各種小家電,電熱水壺、帶加熱功能的室內飲水機、電磁爐水壺都成為尋常之物,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燒水迅速,基本上實現開水即用即取,開始逐漸淘汰使用了半個世紀的熱水瓶。
2010年后進入農家的飲水電器:電熱壺、飲水機、電磁爐水壺
作者簡介:80后,歷史、文學、地圖愛好者。生于吉林,長于遼寧,求學于黑龍江,讀點書,寫點字,畫畫圖,走走路。年逾不惑,平凡生活,爭取高質量地再活三十年,親眼看看中國夢是什么樣子。